网站首页 > 包装设计> 文章内容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能解决问题才是更大的设计

※发布时间:2021-1-7 0:43: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上周,亚洲国际设计展“设计上海”展览周闭幕,随着一张张美图在网上刷屏,“设计”也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词汇。

  对于“设计”,大学教授、有“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之称的柳冠中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强调,一味追求美的设计是一种“误入”,设计的根本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发展的“更大的设计”。

  在大学的办公室见到柳冠中时,他看起来不像一位设计师。身着蓝格子衬衫、卡其色工装马甲,马甲上到处是口袋,没有一点“时尚范”。

  他说自己20年前就爱穿工装,喜欢大口袋,因为可以放各种工具。身上这件衬衫20元、马甲40元、裤子60元,从来不买所谓“名牌”。

  他还,一个人如果月收入3000元,却非要攒足一年的钱只为买一个LV包,那是“傻瓜才做的事”。

  解放周末:您上世纪80年代留学回国后,在国内首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当时,许多人难以理解工业设计。这是为什么?

  柳冠中:那时国内只有工艺美术,追求巧夺天工和外观精致。当时,一位轻工行业的领导和我聊天,他笑话我说,你们不就是脸盆上喷个花么?

  大家那时都没有理解,工业设计是伴随着大工业时代而产生的。有了专业分工、协同合作,才有了工业设计。比如福特改进汽车生产线,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就是一种对流程的设计。

  工业社会产生了特有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技术问题、环保问题。设计师的责任,是在各种问题中尽可能找到一个最优解。并非设计一个工业产品,就叫工业设计了。同样的词,日本把它翻译成“产业设计”,由此可见其中的内涵。

  解放周末:所以您一直强调,设计的最终目的,男人冬泳 打一食品不在于外形,关键还是解决痛点和需求,协调资源矛盾,“为人民而设计”。

  柳冠中: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回国后尽管我做了很多解释,但许多人不理解。新观念冲击了原有的权威观念,在学校引起很大震动,有人视它为洪水猛兽,有人组织大家一起我的著作。幸亏当时的艺术史论系系主任发话,没批成。

  后来,请我参与纪录片《设计的文明》的拍摄,我把工业设计的在镜头里一一道出,还搜集整理了一批资料交给。没想到,《设计的文明》在央视反复,让一些打算我的同事都傻眼了。这部纪录片也成为那个年代国内90%设计专业新生入学的第一课。

  解放周末:而如今,大都市里已经掀起一股设计热潮,年轻人愿意为美而买单。从原来没有设计,到为美而设计,好歹我们还是前进了一小步?

  柳冠中:近30年来,国内设计界的变化是很大,中国终于有了设计师,这点比过去强,过去只有美工。但大多数设计师仍停留在底层,还是负责造型为主。

  设计在中国是一个“轻产业”,我形容设计师原本是打“游击战”,一人一台电脑就能接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后来,我们鼓励设计公司和企业发展长期战略合作,我叫它“阵地战”。把设计师和企业在一起,用三五年的长远设计和开发,渐渐渗透到企业中。

  最近几年,有些设计公司已经开始打“运动战”,把整个社会当战场。这就是产业创新,设计一整套和系统,把社会的各种资源更好地组织起来。

  可惜的是,当下社会中不少人还是把设计简单等同于追求美观,商业资本不断用眼球经济刺激消费者“买买买”,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工业设计的根本问题没有获得共识。

  如今的柳冠中常去各地,口若悬河。但他说,自己小时候性格内向,是个“闷葫芦”,老师上课一提问,马上大红脸,支支吾吾。

  柳冠中出生在上海,由于当时所谓家庭成分问题,中学时谨记“夹着尾巴”,每到周日,去弄堂里蹬粪车、刷马桶,以为没有考大学的机会。好在平时酷爱画画,于是班主任给他出了个主意:“艺术类院校提前招生。花5毛钱,交两张照片,去报考中央工艺美院吧。”

  父母反对,觉得学艺术不正经。折中之下,专业填报了“建筑装饰系”,带“建筑”两个字,而父母对建筑系有好感,于是这才放行。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