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业设计> 文章内容

杨明洁:美不是符号化的

※发布时间:2018-8-21 17:16:0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不经修饰的混凝土柱体,活史书般的工业设计产品收藏,这一切让发电厂改建的杨明洁工业设计博物馆充满冷峻的工业气息。4月28日在这里上演的一场“重新发现中国味”之旅则为博物馆带来一丝难得的柔和。

  设计师杨明洁“穿越”百年,与《随园食单》作者袁枚“对谈”古今食器文化,五千年的食器衍变在观者面前缓缓铺陈。在“发现之旅”的尽头,设计师终于现身,带来与轩尼诗合作的“重新发现中国味·食器系列”。

  这四套食器与四时传统节庆相应,充满细节之美。万象回春系列里,调味碟随调料注入呈现出花朵绽放的效果,筷子头对应呈现牡丹花的形态。永结同心系列的调味碟则是两颗心慢慢相融,筷子头并在一起也变成一颗心。父爱如山系列,调味碟的设计是群山的渐变,筷子头是父亲领结的形状。瑞雪映月系列则通过调味碟体现月亮的盈缺变化,筷子头也以满月和弦月的形态相呼应。

  在繁花绽放、两心交融、山峦起伏、月有盈缺间,设计师达到了“使用过程中让人瞬间的情感体验”的设计追求。

  作为当今中国工业设计的代表人物,杨明洁囊获了包括红点、iF、日本G-mark、美国IDEA等在内的近百项大。多年国内专业学习和留学经历为杨明洁的设计融入了德意志逻辑思考与中国人文。

  在杨明洁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痕迹。此前的“知竹常乐”系列将竹的材质与纹理都融入茶具设计中,新手工艺系列的屏风设计则提炼自苏绣、苏式园林和太湖石。然而在杨明洁看来,东方美学不只是形式上的美感,设计背后所透露的生活哲学态度才是真正的精髓。

  “如果我的设计是来自于传统文化,我不希望它是表面化、符号化的,而是希望它能够体现传统文化背后所能承载的和思想。”杨明洁以此定义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

  《21世纪》:“重新发现中国味·食器系列”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在设计新系列之前你会做怎样的准备?

  杨明洁:每次设计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不论这次设计食器,还是之前设计茶具,每开始一个设计项目,我都会花很长时间研究这个领域。

  在设计这套食器之前,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研究中国传统的食器,从南北朝、隋唐一直到宋明清,然后到现在。最终设计的碗口不是平的,而是无限状的起伏。一方面是从唐代的荷叶碗和宋代的斗笠碗获得了设计的灵感,另一方面是受干邑晃动时起伏的线世纪》:这套食器体现的是东方美学,在你看来,传统的东西在现代设计领域要如何才能更好得到发挥?

  杨明洁:我自己总结的一句话就是“舍器之形,取物之道”。所谓舍器之形就是放弃表面的、符号化的设计语言。我比较反感一讲到传统就是青花瓷,这是很表面的一种跟传统相关的设计,我个人非常这种符号化的东西泛滥。

  这套餐具中,来自传统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符号或者形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饭吃八分饱,这就是取物之道。碗口的高处非常适合手的持握,低处限定了盛饭的满度,以此来隐喻饭至八分饱这句俗语。我希望呈现一种适度的生活美学:放弃一些过度的,留出空间体验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这套餐具中,最终呈现的不是符号化的东西,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度和留白的美学。

  《21世纪》:从品牌可以衍生出东方美学的设计,这是否代表东在审美上也有一定的共同点?

  杨明洁:东方和我觉得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极简的概念,我们东方人讲极简是一种状态,包括留白也是一种极简的表达方式,而从美学角度来讲,的包豪斯之后,对极简的美学比我们理解得更为深刻。东的极简来源不一样,但最后呈现的方式其实会达到一个共同点。

  但凡的美好之物到最后都会是相通的。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多元的,我们在不断创造新的东西。到了今天我觉得东方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一定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交融的,而且现代人在不断创造出新的可能。

  《21世纪》:你是工业设计师,而当我们讲到传统时常常想到的是手工艺。你对于手工艺和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怎么看?

  杨明洁:我的理解是,这是手工造物和机器造物在概念上的差别。工业之前基本上都是手工造物,工业之后更多的是机器造物。今天又有点不一样,机器我的真实献妻经历造物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超越了包豪斯时代,所以今天的产品可以实现小批量的手工造物和机器造物结合,不像最初的机器造物时代那么难以实现。

  我觉得在今天这两件事情并不。对于机器造物来说,手工造物中美好的、有品质感的东西,常值得我们现代设计师学习的。即使不讲刚才说到的背后的和思想,单纯的手工艺的质感其实现在已经被广泛用在机器造物的表面处理。我觉得这两者完全不会是矛盾和对立的关系,是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关系。(编辑 董明洁 许望)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