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资讯> 文章内容

设计癖访谈第十五期 生活细节处的和声——魏启翀专访

※发布时间:2016-8-23 21:06: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4年毕业季,我们邀请到了今年6月份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国IDSA工业设计协会会员的设计师魏启翀。魏同学即将任职于华为消费者体验设计中心,在校期间囊括了包括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iF汉斯格雅特别奖,美国IDEA工业设计杰出奖(1铜奖3优秀奖),美国SPARK奖,雷克萨斯大奖,中国红星原创奖,中国红星奖未来之星奖,HKDA环球设计大奖,台湾国际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铜奖,台湾国际创意设计大赛,台北设计奖等在内的国内外设计奖项50余项。

  Pi: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工业设计这个专业?是什么地方吸引着你?

  魏启翀:我是从小开始学画的,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以后会走纯艺的道路。后来高考填报志愿,第一志愿填的是动画专业,因为初中高中那会特别喜欢看漫画书,可惜当时广美的动画专业我没有被录上,而第二志愿恰好填的是工业设计,所以就开始了我的设计生涯。通过四年工业设计的学习,才知道身边的产品原来有那么多故事,才知道一个简单的生活用品背后都是充满了智慧,我想这就是工业设计吸引我的地方。现在回头想想,要感谢四年前的误打误撞。

  Pi:在学设计之前对设计有什么概念么,现在回过头来看,你又是怎么理解工业设计的?

  魏启翀:学设计之前,对设计的概念几乎是零,当时只觉得设计师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在办公室里画画草图就完事了。但是到真正接触设计之后,才知道一个产品从概念到生产,每一个过程都是那么的重要和不容易。「设计」这个词,谁都可以聊两句,但是却没有人说可以完全抓住设计的所有内涵,也许这就是设计的魅力所在。为什么每本设计书籍的开端关于「什么是设计?」都有不一样的见解,因为每个人经历不同,能力不同,见识不同,设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同的。而我所理解的工业设计,就是以生活为基础,给予产品从美学到功能的全方位设计,创造出更美好的用户体验。

  Pi:接连采访了广美的几位同学,感觉广美整体设计氛围相当具有人文关怀。

  魏启翀:人文关怀其实用另一个更浅显的说法就是,我们为人解决了问题。在校期间的作品,虽说很多是概念设计,但是都是基于生活:生活中的不顺心,生活中的不和谐,生活中一个事故,生活中一个玩笑等等。通过四年的学习,我染上了设计师的「职业病」——敏感,但是是我很喜欢的病。由于对生活变得「敏感」,我会留意身边的事物,会去观察人的行为,会去寻找别人因为设计的不合理而产生的状态,很有可能我们都已经对很多不良的设计予以妥协,但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我觉得找到这个问题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文关怀的设计了。

  Pi:那对于你个人来讲,目前为止设计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魏启翀:设计给我的感受是无处不在的。就好比土地、水和空气。土地就像文化的积淀,赋予了产品合理可行的基础;水就像灵动的美感,赋予产品灵动的美学;空气就像人文的关怀,赋予产品呼吸般的生命力。

  Pi:看你的介绍在大学期间得了非常多的奖项,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还是有一种追求在里面呢?

  魏启翀:参加设计竞赛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奖,而是去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其他设计师的差距有多远。比赛名次只是一个结果,追求的是和圈内人交流的机会。真正最有价值的,是比赛认识的那些前辈和小伙伴,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在这里要对他们说一句谢谢。其实比赛更像一个舞台,舞台越大,同伴越多,交流越多,视野就自然而然的宽广了。同时设计竞赛也能让自己保持创新激情,当然,前提条件是要你对工业设计极其热爱。

  Pi:你的奖项中不乏国际大奖,可以分享下经验吗?

  魏启翀:真诚对待你的作品,以最大的诚意与努力去完成它。在一次又一次的竞赛中,对每一个作品倾注心血,以获得更高的设计水准。当作品落选时,平常心态对待,总结获奖作品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作品获奖时,以正常的心态,分析这件作品比以前优秀的地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设计能力。不得不说有时候获奖需要一定的运气,但是只要水平到了一个程度,与之对应的奖励终究会到你手里,而你所能做的,就是在路上坚持。

  Pi:最近你拿了国际三大设计奖项之一的美国IDEA铜奖,方便介绍一下这个作品吗?

  魏启翀:可以的,是大三时做的一个作品——《KeepaDistance》。这是一个预防儿童近视的夹子,通过感应人眼与书本的距离,来提醒儿童在书写和阅读的过程中与书本保持适当的距离。

  设计说明:近年来,全球近视患者人数急剧上升,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儿童近视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书写和阅读时,眼睛和书本距离太近所致。Keepadistance能感应人眼与书面的距离:当距离小于30cm时,它会投射出警示性文字和图案,提醒儿童在书写或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当距离大于30cm时,警示性文字和图案会消失。

  Pi:满满的关怀,提醒的方式也很有趣。这个的设计初衷是什么?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是想到利用这种方式来提醒?

  魏启翀: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有一次看新闻,报导说全球近视患者人数急剧上升,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后来做了个调研,发现儿童近视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书写和阅读时,眼睛和书本距离太近,姿势不端正所致。可是一些父母,发现孩子读书写字姿势不端正这一行为,并没有及时纠正,采取的教育方式只是告诉他会近视而已。而孩子年龄小,也不知道近视对以后的生活会造成不方便,压根没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近视眼和驼背。我可不希望我以后的孩子也变成这样,当时就在想,能不能有一个产品,可以帮助儿童预防近视的。至于为什么利用这种的方式来提醒,很简单,当儿童姿势不端正时,警示性图案会使得儿童在阅读和书写时产生障碍,同时图案会告诉他们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正确的,当儿童姿势端正后,警示性图案就会消失。

  Pi:看你作品时,觉得那个一喝水,树就干枯的杯子很有意思。

  魏启翀:这个作品其实是对感温变色材料的应用,是课堂上一个名为「ICup」的课题思维发散出来的点子。当时就想单单以「喝水」这一行为,能不能有更有趣的用户体验,后来就有了这款名为《TheTreeinWater》的杯子了。设计说明:水,生命,大自然,息息相关。节约用水的道理,人人都清楚,不过有时还是会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TheTreeinWater」是一款提醒增强节约用水意识的情趣化设计。我们在杯壁上涂上感温材料,当用户往杯中倒入热水时,利用杯壁上图案的感温特性,「小树」的绿叶会慢慢生长;当您喝水时,树叶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通过这种有趣的视觉变化,我们在喝水时,可以更加生动的感受到植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十分需要水的滋养,植物在地球上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生活中充满更多的绿色,我们更应该节约用水。

  Pi: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你的毕设理念,总是隐隐感到有一种MUJI的味道。

  魏启翀:毕业设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当时希望通过融于行为的设计,来达到无设计的效果;另一方面,设计的初衷可能和MUJI所倡导的自然朴素,回归自然,不要过度的理念不谋而合。

  毕设设计理念: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使人们忽略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度」系列作品通过关注人们使用产品的细节,重新去定义生活用品,唤醒人们对「度」的认识。结合对产品本身的使用行为,使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消失的10分钟:现代人工作离不开电脑,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消失的10分钟」是一款提醒我们工作记得休息的闹钟。每一个小时时针会消失10分钟,让你忘却工作的繁忙而得到放松。

  3分钟牙刷:大多数人不知道刷牙要持续3分钟才是最健康的时长。「3分钟牙刷」将发条音乐盒和牙刷结合,我们在刷牙前转动牙刷底部的发条,音乐会持续3分钟。当音乐结束,则意味着我们的刷牙动作可以停止,而保持最健康的刷牙习惯。

  半勺的量:食盐过量对身体有严重的危害,但有人在做菜时则会因为口味的需求而忽视身体的健康。「半勺的量」将调味勺做成一半掏空,一半实心,我们在放调味品时便会无意识地减少用量,设计旨在使人们减少盐的过量摄入。

  八分碗:古人常说「饭吃八分饱,少病无烦恼」,这充分说明了适度饮食的重要性,而现代人却因营养过量摄入而影响身体健康。「八分碗」看起来和普通的碗一样,容量却因底部加厚的巧妙设计而减少,使得我们无意识地养成饭只吃八分饱的饮食习惯。

  不顺畅的纸巾筒:传统的纸巾筒由于开口是圆的,我们在抽拉纸巾时轻松顺畅,而这样拉出来的纸会比我们实际所需要的多。「不顺畅的纸巾筒」将开口重新设计,使得我们在抽拉纸巾时行为不顺畅,起到了降低资源消耗的作用,并传递了节省的信息。

  26℃空调遥控器:空调温度太高或太低容易引身体不适。「26℃遥控器」将电源键设计成「26度」,当你一按开关键,空调温度便是最适合人体感受的26℃,如果用户想升高或者降低温度,必须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中间的转盘。通过这一「麻烦」的行为,使得我们拥有舒适且不易患病的温度。

  阶梯烟:要烟民们戒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重新设计这样一盒烟,依次增加香烟的滤嘴,滤嘴越长,烟草就越短,烟民每抽一根烟,下一根烟的滤嘴就会增长,由于增长了滤嘴,会影响抽烟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不想抽了。同时还设计了配套的盒子,当你打开盒子,有个凹槽,这样的潜在行为指引着你从左边依次把香烟拿起。

  Pi:这套毕设你准备了多久?

  魏启翀:从过年前就在开始构思方案了,到三月中旬定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毕设导师和生活设计工作室的各位老师,一直给予指导,让我在整个毕设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Pi: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套生活用品?分享一下这套作品背后的故事吧。

  魏启翀:会做这套提倡生活理念的毕设是源于我在大城市生活四年的感触。在上大学之前,家乡小城市的生活节奏缓慢,悠闲而惬意。大学四年在广州度过,发现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工作压力大,高密度的工作安排,生活似乎过得很充实。但是,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持久下来,人们的健康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过度的饮食,过度的消费,过度的物品和能源消耗充斥着现代生活,我们需要不断自我反省『这是否太「过」了』,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合理的平衡。在构思整套毕业设计时,我在想能不能不依靠科技,对身边的产品进行再设计,通过设计来解决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套作品取名为「度(Moderate)」,以「适度」为发散原点进行设计思考,希望将生活中「过度」的事物调整至「适度」的状态,进而产生更多的愉悦感。通过关注产品的细节和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来重新定义生活用品,使产品在被使用的同时也拥有着适当的提醒功能,让人们在不经意之间过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Pi:确实有对用户「适度」状态,为什么想到用这种对行为产生阻碍的方式来设计?

  魏启翀:产品设计师赋予产品的除了好用易用,还可以承载更多。为什么要通过对行为产生阻碍的方式来表现,是因为我想通过产品去做到一个给用户适度的提醒作用。其实我们设计师要给用户的不光光是他们想要的,还要给予他们从未想象的,这就是我希望通过这套产品,去告诉用户——度,这个含义。为什么是茶倒七分满,饭吃八分饱,这里面包含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中庸,换种方式讲就是「适度」。为什么很多公交座椅不设头靠?为什么很多教室的座椅不用皮质软座?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就能告诉你我的答案。设计并不是一味的去满足用户,强制性设计,只是传达一种生活哲学或者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户不一定选择这样的产品,但是能让群众理解设立理念,进而引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这才是我设计的目的。

  Pi:魏启翀同学整个设计都从使用者生活最细微入手,设计灵感大多是怎么出现的?

  魏启翀:像前面所说,是「敏感」这一职业病所带来的。平时都在积累,时间对了,问题对了,方法对了,他就蹦出来了。如果真的要说灵感如何出现,那就是源于生活。

  Pi:感觉魏同学善于抓住问题,这也是很考验一个人对生活的敏感和细心程度。

  魏启翀:对的。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天生的,其实不是,是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加深对周围遭遇的体验,然后经常性思考为什么,看多了想多了,洞察力就会越来越灵敏。

  Pi:魏启翀同学有没有比较崇拜的设计师,或者设计作品?

  魏启翀:佐藤大和他的Nendo工作室,个人觉得他们把设计超越了视觉,通过设计让用户能「换个角度看世界」。例如那个淋浴灯,就是带给使用者惊喜,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

  Pi:能稍微详细的说一下为什么喜欢吗?对你有什么影响?

  魏启翀:佐藤大和他的NendoStudio的作品让我看到了日本当代设计追求简洁和功能性的设计美学。他总是能用最简单的线条,表达出最丰富的情感,例如他们设计的家具,生活用品。这也是我的毕业设计一直想表达出来的境界,当然离他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他们还通过材料、产品属性的改变、带给人全新的使用感受。Nendo给我的影响当然是很大的,在刚接触产品设计那会,个人觉得产品的美感就要通过复杂炫酷的走线和曲面去变现出来,但是当我看到Nendo的产品后,我才知道什么叫「最富情感的设计」,才知道情感是需要想象空间的,就像你刚才说的MUJI一样,通过留白,通过简约去创造意境,通过设计引导使用者的生活习惯,通过合理的或者高情感的方式使生活更愉悦。

  Pi:对于你而言,什么才算的上是好的产品设计?

  魏启翀:个人觉得,产品的好坏取决于用户的感知价值。某种意义上,产品与电影一样,用户用一个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某项需求,产品与用户产生某种共鸣(主观上符合用户的心理特点),而这个「满足」与「共鸣」的过程也是产品开发者所希望的,能为产品开发者带来利益,这就是一个好的产品设计。

  Pi:简约而不简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才深知很多东西真的很难取舍。在LessisMore和LessisBore之间,究竟什么才是一个平衡点呢?

  魏启翀:Lessismore。我觉得无论lessismore,lessispower,lessisbetter,里面的「less」指的并不是简单少,而是简而精。设计师不是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么:「设计就是选择,设计就是突破限制,设计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因为很多时候,要把形态做简单是不容易的。设计的意义就在于突破限制,将其解决在一个简单的box里面,我觉得这样就已经不容易了。至于 lessisbore,我想会有很多人赞同这个,我不会去说他不好,因为每个设计师的价值观和追求都是不同的。

  Pi:可以感受得到魏同学的设计理念,都是以小见大,从细微处体现为「生活」而设计。让设计出的产品在每个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最大效用。到这里我们的访谈也结束了,很高兴能请到魏启翀和我们一起聊他的设计,想要和魏同学进一步交流的读者该怎么联系你呢?

  魏启翀:通过微博交流吧:@魏什么_SID-GAFA。

  访谈是设计癖每期将采访一位设计师,目的是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实力和风采,并且和大家分享第一手设计经验和体会。

  如果你也想接受设计癖的访谈,欢迎联系我们:@设计癖或者email:

  我们下期再见。

推荐:

关键词:视觉癖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