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设计师推荐计划:4 安藤忠雄

※发布时间:2017-2-28 12:04: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作者:Hindy

  原文地址:

  转载无限欢迎,但请注明「作者」和「原文地址」。感谢您对作者版权的尊重。

  关于设计师推荐计划

  「设计师推荐计划」将成为一系列文章,每篇都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位非凡的设计师。不同人群阅读本文有以下奇效:

  本文为第4期推荐:建筑师安藤忠雄。

  设计师生平与事业

  安藤忠雄是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建筑设计师。他高中时玩拳击,之后也没上大学,依靠自学和旅行就习得了专业性极强的建筑设计的本领。工作几十年间,设计了数不清的名作,甚至在1995年获得了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普利兹克奖:堪称「建筑界诺贝尔」的大奖)。

  他究竟是如何获得这么大成就的呢?我将其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向大家娓娓道来……

  第一阶段:年轻时期

  安藤1941年出生于大阪,从小住在老街上,周边人大多做手工艺活。因此他也经常充满热情地跟着做木工,然后拿着做好的木模到铸造厂灌金属或到玻璃工厂吹玻璃球。少年时代沉醉于制作东西,感受材质与制造工艺。

  到了高二,他开始打拳击,并且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专业执照。经历过一些比赛和看到职业的拳击手后,第二年他便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下决心放弃了拳击。

  17岁时,第一次以拳击手的身份参加比赛

  关于自学建筑,据安藤自述家中并不宽裕,加之自己不爱上学,学历程度也不够,就只能放弃大学。自学也是不得已情况下的选择。但他不知从何学起,于是到处收集购入大学建筑系的教科书,并计划一年内看完。甚至打工午休时边啃面包边看,才勉强完成了计划。虽然一知半解,但也从中掌握了大致的知识体系。

  而遇见LeCorbusier(勒・柯布西耶)就是在每天摸索自学的20岁时。当他翻开LeCorbusier的书后,瞬间直觉告诉自己:「就是他了!」安藤甚至不满足翻阅,临摹LeCorbusier的设计图,一次次地描绘线条几乎到记下所有图像的地步。随着更深入地了解LeCorbusier,安藤认识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也是自学出身,了解了他与旧体制的抗争。他的存在,让安藤对他超越了单纯的崇拜(成为了小迷弟)。

  体会到建筑的广阔后,安藤开始环游日本,亲身体验各种建筑,尤其是日本近代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建筑。旅行结束后,工作慢慢走上正轨。但在日本开放国外自由观光后,安藤却决定前往欧洲旅游。在那个年代由于身边没有相关经验的人,他甚至是怀着「可能有去无回」的心情去的。但他还是去了,游历七个月时间,不停地走,不停地看。然后他见到了连做梦都梦到过的LeCorbusier的建筑,拜访了所有能去的地方。他还在巴黎花了不少时间寻找LeCorbusier的工作室,但结果我们都知道……LeCorbusier在1965年8月27日去世,安藤终究没能见到这位大师。二十几岁的这两趟旅行,成为了安藤此后无可取代的财富。

  二十出头的安藤所处的60年代,整个世界都处于强烈的动荡。中国发生了「文革」;法国巴黎爆发了青年人对抗旧体制的「五月风暴」(安藤当时也曾置身其中);美国爆发了加州伯克利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运动;在日本,发生了安保斗争,社会动荡不安……而安藤在巴黎与日本的狂热经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段时期所印刻在身上的否定意识、批判意识和由此产生的迈向创造的意志,现在仍然深深地烙印在他心中。

  当时的日本资本主义完全复活,人们在物质上得到了空前的充实。日本的青年设计师、先锋艺术家们互相交流,「不要模仿别人、活出自己」的时代精神开始蔓延。当然,隐藏在高度经济成长背后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严重的公害问题、城市人口密集问题、近郊过渡开发环境问题等。就在这样的60年代尾声之际,安藤在大阪梅田开设了小小的建筑事务所,他个人的战斗生涯就此打开……

  28岁时,在大阪梅田开设的事务所

  安藤在纪录片的采访中回忆道:「年轻和青春就是要无所畏惧,总会有办法的。失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第二阶段:活跃日本

  1969年,安藤创办「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早期承接的工作多为预算少,占地窄的住宅设计。

  令安藤名声大噪的作品当属「住吉长屋」,1979年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它颠覆了人们对日本传统民宅的看法,甚至过于激进以致下雨时雨会「淋入家中」,夜里从卧室去厕所还得撑把伞才能到……

  住吉の長屋,1976

  住吉长屋成了安藤的「出道作」。但他不介意遭到批判,还会对客户说,「居住有时是很严肃的事。既然委托我设计,我希望你也要有坚持住下去的信心」。而在对住吉长屋的各种批判声中,安藤也渐渐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首要之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体会自然严峻与温柔的变化,于是我牺牲了方便这个选项。」

  进入80年代后,安藤开始获得设计更多大型项目的机会,例如这些:

  TIMES,1984:让京都的河岸空间再次重生

  第三阶段:名扬海外

  90年代后,安藤渐渐开始了海外的设计项目,并在1995年荣获普利兹克奖。而到了今天,安藤在中国也有不少已经建成的建筑。在日本之外的国家,这些建筑可能比较具有代表性:

  亜洲大学,亜洲現代美術館,2012

  设计理念与风格

  清水混凝土

  混凝土一般被认为是不具美感的材料,多用在建筑物的基础架构上。但安藤却认为它有几个好处,一是节省成本,内外墙一贴成形;二是混凝土极具可塑性,并且能以最原始的造型表现自己想要的空间;三是根据不同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混凝土,具有多样性;四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安藤认为与其用特殊的工法展现自己,不如以平常的方式作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因此他锁定了混凝土,结构上也坚持几何造型,用简单约束自己,在其中挑战如何创造丰富的空间。

  安藤深谙混凝土的制造。在他制定好材料配比、模板精细等前期设计后,他还会亲自到工地检查各种细节,甚至加入工人行列。我们所看到的安藤建筑光滑的墙面,与他对混凝土的坚持不无关系。

  光与影

  光の教会,1989

  安藤对光线的运用也很精湛,最有名的「光之教堂」:一个简单的水泥盒子,在墙面上切出一个狭窄的十字缝隙,让阳光从缝隙中射入,形成一个光辉的十字架。有意思的是,安藤一直希望这个十字缝隙是没有玻璃的,但为了防止雨打风吹进来,无奈安了玻璃。而他也在后来调侃,「早晚要把玻璃拆了」:)

  自然

  安藤经常强调「自然」——不管是「住吉长屋」将自然带入建筑,还是如「六甲集合住宅」将建筑融入自然。

  现代主义与传统日本美学

  外界对安藤建筑的赞誉中经常会提到「日本」、「传统美学」等关键词。因为我们确实能从他的建筑中感受到宁静与极简的精神。但安藤自己却坦言并无刻意去表现「日本」,只是因为土生土长,也近距离接触过京都、奈良的古建筑,在无形中受到这种美学的感染。

  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汲取这种精神并在现代活用,才是继承传统的真意。

  教育

  最后要说的是安藤忠雄也培养、影响了众多设计师。尤其在1997年起约五年多时间,他受邀在东京大学教学。而对于来到自己工作室学习的学生,他在《建筑家安藤忠雄》中这么写道:

  我们并不是一个由指挥官与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一个「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

  我严格告诫员工对待前来事务所的学生要遵守两点。第一,在他们的名字后面一定要加上「先生/小姐」的称呼,不可因为对方是晚辈就抱着傲慢无礼的态度。另一点是,请学生们工作时,务必牢记他们是为了学习而来到事务所的。

  学生们为了拓展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拥有只为自己所需而学的权利。当他们表示想学什么的适合,先步入社会的我们有义务去满足他们的学习意愿,并提供机会与场所。我认为,必须将身负未来的学生,当成社会的贵重资产来守护与培养。

推荐:

关键词:安藤忠雄